坦桑尼亚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发布者:Fershow 发布时间:2020.10.29 浏览人数:2335
一、坦桑尼亚农业生产面临挑战
坦桑尼亚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对坦桑尼亚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2018年的贸易经济数据显示,坦桑尼亚农业产出值在整个国民产出中占很大份额,通过对比农业、建筑业、制造业、矿业及公共管理产出值,农业GDP占总GDP的42%(图1),其中以种植业尤为突出。
同时,农业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农村人口的工作问题,通过2014-2015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农业从业人员大约有一千一百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从事种植业。尽管坦桑尼亚农业行业有着较大的人口基数,政府也督促农业发展计划二期(ASDP II)的落实,但就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全国农业发展进度迟缓,还保持着“三分投入、靠天吃饭”的粗放型农业,落后于世界水平,仍然以传统的小农体系为主。基于这样的农业生产现状,具体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呢?
图1:坦桑尼亚GDP数据(A)及其所占份额。
来源: TradingEconomics.com, World Bank.
二、坦桑尼亚农业生产现状
1. 主要粮食作物单一
坦桑尼亚有着适合发展种植业理想的地理环境,农业资源相对丰富,但因其单一的饮食结构,以玉米为主食,大多数地区以种植玉米为主,较多地区种植木薯,其他的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大豆、土豆等较小面积种植、不成规模,种植蔬菜也仅局限于常规种类如辣椒、白菜、胡萝卜、番茄等,其他的经济作物有咖啡、茶叶、棉花、烟草、腰果、剑麻和丁香等。
种植粮食作物的定向化选择究其根本原因,是其饮食的单一化,饮食结构的多样性较低,对营养健康膳食的认知不足。根据2016年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估计,全球有20亿人患有微量营养素缺乏症,近8亿人能量不足。在东非,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得惊人,高达34%。
在此方面,应加强中非饮食文化的交流,优化当地饮食结构,以饮食结构的改变带动当地对其他粮食作物的需求,从而改善目前种植业定向化选择的状况。
2. 农业种植模式单一
坦桑尼亚全境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平均海拔1200m。东部沿海为平原,西部内陆高原面积占内陆总面积一半以上,东非大裂谷从马拉维湖分东西两支纵贯南北。坦桑尼亚具有广阔平坦的耕地,适宜现代农业集约化种植和管理,可当地农业生产的品种布局缺乏合理规划,仅限于农户的个人选择。就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农户选择大面积种植玉米,单一化的种植模式对自然灾害、极端气候和病虫害爆发的抵抗力低下,比如在辛巴村,玉米连片种植(图2),2019年的雨季降雨量小,已造成干旱气候,加之玉米秋粘虫的为害已造成当地玉米减产近三分之一,这样的情况在当地时常发生。
图2:辛巴村玉米连片种植(江冰冰 摄)
农业生产中单一化种植模式极具脆弱性,一旦爆发病虫害进而演变成大流行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严重时毁田绝收,而通过农艺措施,例如合理的密植、轮作、间套作来增强农田生态系统对极端情况的抵御能力,从而利用生物多样性实现对病虫害的持续控制,这是经过生产实践得到的最有效最持久的生防技术。
现代农业大面积单一化种植导致了农业生物多样性水平严重降低,因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过度丧失已成为可持续农业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利用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作物病害能减轻病害的发生和作物产量损失,达到保护作物多样性,减少农药过量施用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最终目的,而揭示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的机制能有效地指导生产上对不同作物进行合理布局和轮换,建立作物不同组合的优化搭配和种植模式。
合理间套作是抑制植物病害流行的天然屏障,如油菜、小麦与蚕豆间作对小麦锈病、蚕豆锈病、蚕豆褐斑病控病效果显著,大麦与油菜间作,马铃薯、花生与玉米间作对玉米大斑病控病效果显著,韭菜与辣椒间作可实现对辣椒疫病持续控制,玉米根系分泌物对烟草黑胫病有一定防治效果,这些经验对非洲种植业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和布局都具有借鉴意义。
3. 病虫害防治的缺失
坦桑尼亚的气候可分为4个类型:(1)热带气候,沿海区,高温高湿;(2)热带半干旱气候,中部高原区,气候炎热干燥;(3)高湿的湖滨区,季节变化小;(4)温带气候,北部和西南部山区的区[4]。气候的多样性造就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同时也为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提供了温床。
坦桑尼亚的病虫害常年发生,但鉴于防治的成本较高,几乎很少投入农药进行化学防治,疏于对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报。
图3:随处可见的病虫害为害现象(江冰冰 摄)
发生这样的现象也不难理解。据了解,在坦桑尼亚全国就只有一家化肥厂、农药厂,生产量完全达不到农业大国的需求,大部分的农药和化肥都需进口,加之较高的运输成本,让农药和化肥更加金贵,若是要投入农药和化肥必然会产生高昂的费用,且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益的不确定性使得绝多数农户望而却步,大多数农户负担不起农药和化肥的投入。
同时大多数农民对农药持保守态度,对农药缺乏客观的认识,认为农药会改变农作物的品质及口感,这使得农药及化肥的推广增加了一道屏障;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低廉且不稳定,让农户更不敢轻易投入资金到农业生产中;且当地机构,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农药企业对于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剂型剂量都未形成客观的书面指导,对于小部分想要使用农药投入到生产中的农户来说也是一个值得反复斟酌的客观原因。
众多原因造成了当地连年爆发病虫害,却得不到及时防治和监测,这也是坦桑尼亚农业生产中生产率低下的一个原因。
4.缺乏农业基础设施
发展健全的农业必然离不开农业基础设施,在国内,设施农业越来越被普及和推广,同时还能向更高层次的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在坦桑尼亚,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非常滞后的,农村的水电等设施较差,农村人口电力覆盖率仅为2.5%,大部分农场缺乏灌溉、耕种和收割的机械化设施,抵御异常气候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而对于农业至关重要的水利设施几乎是零星半点,当地农业基本靠天吃饭,灌溉面积不到耕地面积的1%,农民缺乏种子、肥料等的投入资金,也缺乏种植技术、水肥制度优化以及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
当地农户只能选择在雨季完成大量的农事劳作,坦桑尼亚有明显的雨季,一般分为双雨季类型和单雨季两种类型。双雨季区域包含维多利亚湖盆地周边地区、东北部山区和沿海地区,降雨特点是有长短两个雨季,长雨季出现于3—5月,短雨季多出现于11—12月;单雨季区域包括中部、南部、西南部高原和山地,降雨时间从当年的10月或11月至次年的4月[4]。缺乏水利设施、灌溉设施、水肥设施等农业设施,极大限制了当地农业发展。
坦桑尼亚是非洲国家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东临印度洋,内陆湖众多,遍布全国各地,但总体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只有5.6%的水被开发利用。坦桑尼亚多为季节性缺水,兴修水利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才能逐步缓解当前水资源紧缺的困境。
5.农产品深加工不足
坦桑尼亚有着大量种类的经济作物,如剑麻和丁香,产量居世界首位,此外,主要农作物按产值由高至低依次为:香蕉、豆类、玉米、木薯、水稻、花生、蔬菜、向日葵、芝麻等,主要出口农作物及产品按产值由高至低依次为:烟草、咖啡、棉花、腰果、芝麻、茶叶、小麦、可可和丁香等。出口的形式多以原材料或初加工产品,缺乏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极大降低了产品附加值,对提高经济效益的贡献不大。
三、抓住农业发展的机遇
综合目前农业生产现状,坦桑尼亚如何紧跟当今世界迅速发展势头,打赢农业发展的翻身仗,实现自我的经济腾飞是值得思考的。而如何发展农业成为真正的农业大国、农业强国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探讨与发展,目前亟待大量的改革与创新:
科技兴农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其实也是科技的发展史,科技带动人类进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运用科技造福人类是科学研究中永恒的命题,科技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发展现代农业、精准农业更加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坦桑尼亚作为发展中国家,有着农业发展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同时系统性的发展不健全也是其特点。基于基本国情,科技兴农就显得更为迫切。对于未来农业的发展关键应加大科技的注入,提高农业行业整体的技术含量。
教育兴农
坦桑尼亚的农业基层人员的教育水平较低,从事农业生产全凭经验,加之信息交流的渠道较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尤为突出,诸多障碍导致整个产业滞后于世界水平,而改变这一现状的途径通过教育可以实现。
政策兴农
作为国家层面,应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整体布局,将农业发展政策落到实处。
1、制定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合理规划农业生产;2、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注重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的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形成农业产业一体化;3、加强与出口国的贸易往来,制定相关行业标准,与国际接轨,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4、设立农药、化肥、农资等相关的监管部门,严格把控化学药物、化肥和农资的输出和使用,做到科学用药、精准施肥、合理布局;5、重视农业设施建设,加大农业设施投资力度,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和其他配套设施。
令人惊喜的是,当地政府认识到农业对于坦桑尼亚经济的重要性,并着手改善目前农业发展的困局,逐步规划现代农业、精准农业,期待坦桑尼亚的农业能以更快、更稳健的步伐前进,助力非洲人民的脱贫致富,在人类农业史上留下一段浓墨重彩的故事。